中医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,备受患者关注。但在临床中,成华东区医院周树林院长发现,不少患者陷入了中医认知误区。结合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等经典理论,周树林院长指出以下五大常见误区:
误区一:盲目迷信偏方,忽视辨证施治
部分患者轻信网络流传的 “抗瘤神方”,如自行服用蜈蚣、斑蝥等毒性药材。周树林院长强调:此举违背《伤寒杂病论》“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” 的原则。曾有肝肿瘤患者因误用偏方,出现严重肝损伤,得不偿失。正如《脾胃论》所言 “胃气一败,百药难施”,盲目用药损伤脾胃,反而削弱机体抗病能力。
误区二:认为中医只能 “保守治疗”
有人将中医视为西医治疗无效后的 “最后选择”,实则大错特错。《黄帝内经》倡导 “上工治未病”,中医应贯穿肿瘤治疗全程。术前调理可增强体质,术后用药能促进恢复,放化疗期间配合中医,还能减轻毒副反应。周树林院长举例:乳腺瘤患者术后服用益气养血中药,不仅伤口愈合快,还能降低复发风险,印证了中医 “扶正祛邪” 的早期干预价值。
误区三:排斥西医,偏执治疗
个别患者因恐惧放化疗,完全依赖中医,拒绝一切西医手段。周树林院长强调,中西医并非对立,而是互补关系。《千金方》记载 “医者意也,善于用意,即为良医”,现代医学的手术、靶向治疗与中医的辨证用药结合,可发挥协同效应。例如,晚期结直肠瘤患者在靶向治疗基础上,配合中药调治,能延长生存期。
成华东区医院周树林院长呼吁:肿瘤患者应树立科学认知,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,避免因误区延误病情。只有走出误区,才能真正发挥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。